收藏我們
Industry Information
歲末參加在北京舉行的“中國制造2025”企業家國際論壇上,主持人要我談談中國在 “智造時代”下如何保持創新精神,或者說要保持創新精神的關鍵因素是什么。我思之再三,卻不知從何說起。有人說要從人才培養抓起,有人說要有制度保證,這些當然重要,卻不是根本和源頭。為難之際,突然想起了我的湖南老鄉易中天老師關于“國學”的論述,頗受啟發。我認為,要培養和保持創新精神,關鍵應該是文化建設,應摒棄過去那種從故紙堆里尋找答案的陋習,從而培養批判精神和提倡科學思維。對古代的東西要批判的繼承,對外國的東西要批判的學習,要徹底改變一味的模仿、抄襲的陋習,要不斷創新,并持之以恒。
易中天老師早年的“品三國”講座風靡一時,可謂出盡了風頭。其實,我對他的演講風格并不是很感興趣,當時還覺得有些嘩眾取寵的味道,他所做的有些評述也頗為牽強。他反對復古,卻時不時也鉆進了故紙堆里,尋找所謂的證據,或者以今天的社會價值和邏輯評價古人,這些都是自相矛盾或牽強附會的。
柳傳志易中天:傳統文化阻礙現代創新
最近卻看到易先生對“國學”的批判,確是別有一番見地。在與柳傳志的對話中,他對傳統儒家文化是持否定態度的,令人刮目相看。他認為很多人所謂的“國學”精髓,其實不過是一堆垃圾,是糟粕。即使是王明陽的“格物致知”論,其目的也不是追求科學真理,而是平治天下,與西方的超越實用哲學的科學思維相去甚遠。中國的文人,自古以來就喜歡尋章摘句,引經據典,其中尤其以孔孟之道和《易經》《老子》用得最多。這本來也無可厚非,寫文章總得有所引證,適當引經據典也是為了增加文章的說服力和精彩程度。但是,有些學者卻一頭扎進故紙堆里不出來,一味的搖頭晃腦,唯古人馬首是瞻,沒有自己的思想,更沒有批判的精神,這就不對了。做科學研究的更不應該只是照抄照搬,人云亦云,不求甚解,應該大膽設疑,通過邏輯推理和實驗進行驗證。易中天說,中國和西方的差異,在于中國幾百年來的尊古思維,沒有真正的科學思維,而西方對待古人經典的態度則是批判的學習。中國人重感性思維,講究綱常倫理,西方人重邏輯推理,講究哲學思維,從此導致了中國近500年來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毫無建樹,令人痛心疾首。而西方國家,則產生了牛頓、萊布尼茲、愛因斯坦、愛迪生等無數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,并完成了西方的工業革命和文明建設。雖然有些偏激,卻也切中了要害。
的確如此。我們有些科研人員對創新沒有興趣,但對研究《易經》和《老子》卻很上心,企圖從這些2000多年前的先賢典籍那里獲得未來科學的答案,有的甚至用《易經》來解釋量子力學和宇宙奧秘,對中國古代的哲學盲目自信。其實,這不僅是一種不自信,更是一種愚昧。記得上世紀90年代炒得火熱的氣功事件和耳朵識字事件,現在看來就是一個笑話。可惜的是,有很多科學家也都卷入其中。這也許是我們缺乏科學思維和缺乏批判精神所導致的結果吧。
不可否認,《老子》也罷,《易經》也罷,《論語》也罷,他們在當時的確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思想,也有其獨創性,并且有些東西到現在也具有現實意義。但他們畢竟受制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,受制于當時對世界的認識水平,其思想和見解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局限性,有些甚至是完全錯誤的認識。學習和研究可以,引經據典也有必要,但不能盲從,更不能迷信。其實西方科學發展也非一帆風順,也經歷過黑暗的中世紀,也經歷過日心學和地心學的爭論,其對世界的認知也是逐步完善的。看待典籍,既要有敬畏之心,更要有批判的態度,要有自己的想法。
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。1978年,一場關于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”的大討論,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。人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解放。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,人們終于突破禁忌,敢于對權威說不,從而從思想上沖破了千百年來的禁錮,中國也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。回顧這段歷史,不得不說,小平同志居功至偉。盡管從今天來看,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”從立論上也有其局限性,但這一思想在當時確實是起到了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。
今天,中國又一次走到了一個時代的十字路口。應該看到,雖然我們過去40年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績,但也有過痛心疾首的經驗教訓。在我們貧窮與落后時,我們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,走了一條引進,消化,模仿,吸收的道路,這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必由之路,也是一條正確的道路。人類進化的成果本來就應該共享,并不要求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都完整的走一遍別人走過的發展之路。160年前,偉大的先行者、思想家魏源發出了“師夷之長技以制夷”的救國號召,40年來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恰好認證了這一思想的正確性。盡管西方嘲笑我們,看不起我們,但到今天,我們畢竟已經跨越了貧窮,走向了富裕,并且令西方刮目相看。然而,未來我們只有創新才有出路,一方面是模仿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,也不為西方所允許,更為關鍵的是,任何一個偉大的國家,不是靠模仿就可以立足于世界之林的,必須有自己的獨創的東西;另一方面,科技發展瞬息萬變,前面的道路,對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國家來說,都是未知。唯有創新,才能引領潮流,才能立于不敗之地。如果我們還躺在過去的思維定式上,懶于創新,懶于思考,懶于實踐,一味的跟在別人后面,拾人牙慧,則只能淪為二流甚至三流國家,必將為新的時代所拋棄。
個人如此,企業如此,國家也如此。
最后,我們還要警惕打著創新名義的假“創新”和偽“創新”。最近幾年來,全國彌漫著一股浮躁之風,其中尤其以所謂的互聯網經濟為甚,并美其名為創新。如P2P、區塊鏈以及形形色色的互聯網公司,他們魚龍混雜,真假難辨。這幾年甚囂塵上的“羊毛出在豬身上”論和“彎道超車”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。一個企業,不以社會責任為己任,不踏踏實實的創造財富,只一味追求投資、燒錢和上市,用老百姓的錢來填充巨大的泡沫,還美其名為“羊毛出在豬身上”,一味強調風口、流量,而不顧經濟規律,不遵守市場規則。依靠燒錢取得競爭優勢,有的公司營業額幾百億甚至幾千億還不能盈利,還在燒錢,企圖依靠不正當競爭擠垮對手,獲得壟斷地位,這樣的公司,其泡沫必將破裂。今天來看ofo的一地雞毛,比特幣的暴跌,P2P公司的跑路,都是明證。有些企業,不愿意投資基礎應用研發和創新研發,不愿意攻堅克難,只想投機取巧,還美其名“彎道超車”。試想,作為一個賽車手,你的車不好,你的駕駛水平不行,如何就能在彎道超車?要做到彎道超車,必須要有比對手更好的技術和裝備,必須要付出更大的努力,才有可能。想投機取巧,不僅不能超車,而且只會翻車。我國大力發展的電動汽車就是一個典型例子,有人覺得造汽車已經造不過人家,就想到要在電動車上超越人家,忽悠政府和老百姓,于是出現了像賈躍亭這樣的超級騙子,到現在還有人為其辯護,真是不知道是無知呢還是他們本來就是無恥。近日,李克強總理強調,攀登科學高峰,沒有捷徑可走!算是給這些企圖走捷徑和投機的人敲響了警鐘。實體經濟是固國的根本。歷史終將證明,那些靠燒錢燒出來的所謂的互聯網+公司終將淪為一場鬧劇,隨著泡沫的破裂,將煙消云散。
時代呼喚創新精神與批判精神,故紙堆里沒有未來的答案。
下一篇:尹軍琪:筷子、刀叉與物流技術